十年探索书香满城 温州建成156家城市书房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4-20
 温州网讯从专程跑到四公里外的图书馆,到离家只有5分钟脚程的城市书房,市民郑诚忠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乐享阅读。他说,这些年,去城市书房“夜读”已成为一种放松精神的习惯和为自己“充电”的方式。  2014年至今,“全民阅读”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各地积极创新举措,建场馆、推品牌,大力优化阅读环境,使建设“书香中国”逐渐成为一种“全民自觉”。从温州起步走向全国的城市书房,正是其中成效显著的典型。

  温州网讯从专程跑到四公里外的图书馆,到离家只有5分钟脚程的城市书房,市民郑诚忠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乐享阅读。他说,这些年,去城市书房“夜读”已成为一种放松精神的习惯和为自己“充电”的方式。

  2014年至今,“全民阅读”连续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各地积极创新举措,建场馆、推品牌,大力优化阅读环境,使建设“书香中国”逐渐成为一种“全民自觉”。从温州起步走向全国的城市书房,正是其中成效显著的典型。

  在温州,城市书房作为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历经10年发展,截至目前已开出156家,遍布大街小巷、商业圈乃至景区,并呈现主题化发展趋势,在拓展阅读空间的同时,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特色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。

  全国第一家城市书房,诞生于10年前的温州。2014年,位于县前路的温州市图书馆老馆搬迁至市府路新馆,老馆继续作为分馆使用,到了晚上8点半,仍有读者恋恋不舍不愿回家。鉴于此,温州市图书馆为老馆配备了自动及借还书机、数字资源查阅机等现代化设备,首次试行24小时不打烊免费自助阅读服务,并通过面向市民征名获得了一个温馨的名字“城市书房”。

  这是一个新型的阅读空间,占地150平方米,有着又大又明亮的落地窗、柔软舒适的沙发、木质的书架和学习桌,市民用读者证刷卡即可进出书房、自助借阅、学习。县前城市书房管理员鲁家亮回忆,当时县前城市书房一共有56个座位,每天都要靠“抢”,不少市民致电市图书馆要求增加座位。

  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受欢迎程度大大超出了预期。为持续扩大这项公益服务的范围,温州首创“由政府主导、社会力量参与,全民共建共享”的模式推进城市书房建设。短短数月里,菱藕分馆、景山分馆、东瓯智库分馆等多家城市书房相继建成。其中菱藕城市书房,是温州市图书馆与第三方合作打造的第一家城市书房,书房场地来自于水心社区一个非机动车车棚拆除腾挪出的空间。令不少人意外的是,一向看重经济利益的温州商家,对于建城市书房这项公益行为竟相当踊跃。森马集团就拿出了梦多多小镇一楼最旺的商铺来打造城市书房。企业的说法是:“不要小看了文化空间的消费带动力。”

  “温州在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的大原则下,创新全民共建模式,改变了以往文化部门单干单办的格局。”谈及建设经验,温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启林介绍,自2015年起市政府先后七年将其列入市政府民生项目,颁布《温州市城市书房建设和管理办法》《温州市城市书房扶持补助办法》等文件,进一步规范了城市书房的建设、服务、考核等,推动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。

  据统计,现今温州90%以上城市书房由社会力量无偿提供场地、参与运营。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书房,不仅为其附近市民提供了便利,也提升了建筑周边的文化氛围。

  郑诚忠常去的城市书房,位于瓯海区的龙舟公园内。走进其中,书房在装修设计中融入大量龙舟竞技元素,中央一张长10米的书桌由旧龙船船板制成,龙舟体育专架、体育名人墙以及许多龙舟相关的文创产品陈列在架,极富特色。

  “坐在这里看书很惬意,有时还能隐约听见附近水上训练基地传来的龙舟号子声”,郑诚忠分享着自己在此的阅读体验,“书房功能逐渐完善,不仅配备了雨伞、充电器等常用物品,还能点杯咖啡,更有听书设备聆听美文朗诵。”不少习惯在龙舟公园锻炼的市民,如今也成了城市书房的常客。“晨练完顺便来书房看看书,阅读锻炼两不误。”附近居民孔令杰分享道。

  据瓯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间城市书房在杭州亚运会前开放,由温州市龙舟协会成员自筹80多万元打造,“温州是中国龙舟名城,瓯海区又是杭州亚运会的龙舟比赛举办地,因此意义非凡。”

  像这样独具特色的城市书房,在温州遍地开花。位于双屿街道的谢灵运城市书房,其内部融入丰富的山水诗词与书画元素,设立诗词讲堂、有声阅读墙等,彰显温州作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的重要地位;时尚智造小镇城市书房,以“时尚设计”为主题,其内阅览墙融合服装展示功能,大到阅览桌椅,小到桌面摆件,处处体现设计师的创意;曾获得全国十大“公共文化新空间”美誉的乐清公共书苑,通过社会招募,吸纳优质合作方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运营,提供平价咖啡、简餐等便民服务,还推出多元沉浸式体验活动,打造“慢享生活”示范基地。

  10年来,城市书房不断迭代升级,建成了一大批凸显本地文化和特色的主题化的“增强版”,还衍生出可嵌入车站、机场、景区以及下沉到农村的“延伸版”,形成了“城市书房-百姓书屋-农家书屋”的从城到乡镇再到村的三级覆盖体系。

  家门口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,让“人人享有图书馆”变成现实,促进了温州“15分钟文化圈”建设。在这方小小的新型文化空间里,阅读、艺术、文化、游览、休闲等功能有机相融,以文化综合体延伸阅读场景,融入百姓生活。

  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、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看来,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的最大特色在于政府和民间各方参与共建。他将城市书房的特点,总结为几个“新”,即理念新、形态新、机制新、技术新、服务新。不搞大拆大建,而是综合利用,建立跟常住人口服务半径挂钩等制度,这是理念新;新空间要“小而美”,要大幅度提升品质,这是形态新;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、管理、运营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,这是机制新;应用了智能和数字技术,甚至应用对于空气、灯光、噪音的远程智能调节新技术等,这是技术新;强调多元服务融合发展,提供艺术分享等各种活动和服务,这是服务新。

  从图书馆到城市书房,体现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供给方式与理念的变化,彰显的是城市文化服务不变的温度。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管理模式,也引来全国许多城市借鉴学习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瓯江两岸到之江大地,再到全国各地,至今已有4500多家城市书房开进200多座城市。

  更值得一提的是,2020年9月,温州还联合上海市浦东新区、北京市朝阳区、扬州市图书馆等12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公益性服务组织“全国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”,目前已有135个城市加入,覆盖全国30个省市。“想建设城市书房的地区,可从数据库中汲取经验,大到顶层设计、小到材料图纸,完全共享。”张启林介绍,利用平台,各地共同探索全民阅读的可持续经验。

  网络平台开电子处方门槛竟有多低?暗访上线售罄车票在第三方平台“复活”?回应来了